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1教案 长春版.doc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1教案 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1教案 长春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1教案 长春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思。 2.明白诗歌蕴涵的哲理。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2教学实录 长春版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 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 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背诵古诗《春日》、《咏柳》、《游子吟》、《春夜喜雨》等等。 师: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生:(生答、齐诵) 师: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现在让我们也一起去观赏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石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生答)《题西林壁》谁说说什么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苏轼。(学生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二、欣赏古诗,注意字音 师: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的同时,可以小声的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生:欣赏古诗,小声跟读。 三、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四、理解古诗 师:学好了吗?作者看到的庐山什么样?谁能读读相关的诗句。 (出示诗句前两行) 师:两行诗句中你有哪些词句不理解? 预设:不理解“横看、侧看、岭、峰” 师:谁能告诉横看、侧看是怎样看? (结合观察物体理解横看即从正面看)从正面看到的是“山岭”,从侧面看到的是“山峰”。那什么是山岭和什么是山峰?(学生自由表达) 师:同学们描述的还是不够形象准确。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觉得哪幅是山岭,哪幅是山峰?(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作者还从哪个角度观看了庐山?(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想像一下作者看到的会是什么景象?(学生发挥想像) 师:同学们想像的真形象,接下来同桌小声的把前两行诗的意思说说。谁愿意说一说。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前两行。(指名读)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庐山景象都不一样呢?(观察角度不同)(加入对诗的写作背景的介绍) 过渡: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是怎样写的?(学生读诗句) 在这两行诗句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 ‘缘’字。先让学生理解,不理解在渗透查字典找意思。 师: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说)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再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 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的确不容易呀!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师:读到这里谁来再说说“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生思考、回答) 过渡: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正像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却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 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师: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六、升华主题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诵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七、课外延伸 作者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曾写下了五首游记诗。老师这里搜集到了,课下我们一起把他们收入到我们的古诗集中好不好?-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1教案 长春版 2019 2020 年级 语文 下册 西林 教案 长春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58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