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S版.doc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S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S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S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导入新课 (出示鹳雀楼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登高楼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吧! 1.板书:登鹳雀楼。 2.简介鹳雀楼。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认真识记。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4.学生齐读,指名读,抢读。1.比一比,再组词。 人() 入()干() 千()三、指导朗读,读懂诗意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2.出示插图,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3.理解句意: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4.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句意: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诗人从中悟出怎样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师小结:那我们现在一起登上楼顶,看看远方的风景吧。 5.朗诵古诗,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诵读,并背诵。2.“欲穷千里目”中“穷”的意思是()。(填序号) ①没有钱②穷尽 ③用尽,费尽 3.《登鹳雀楼》中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诗句是“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 1.“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枝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现。”猜猜这是什么?(月亮) 2.(出示弯月图片)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像小船,那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学完《古朗月行》你就知道了。(板书:古朗月行)4.填一填。 () ()的月亮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学生认真听清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检查巩固生字。(采取小组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 4.再读古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5.给下列生字注音。 镜()识() 朗()时()三、图文结合,感悟诗意 1.仔细观察图画,说说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预设:(1)圆圆的,像圆盘。 (2)圆圆的,像圆形的饼干。(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 2.朗读古诗,提出问题。 (1)诗人称它为什么?(白玉盘、瑶台镜) (2)你知道“瑶台”在哪里吗?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对神奇美妙的月亮的赞美之情。)6.《古朗月行》中,诗人把月亮分别比作()和瑶台镜。四、总结升华 1.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顶,闭上双眼,和李白一起欣赏月亮的美景,感悟大自然的美妙、壮观。 2.配乐朗诵两首古诗,练习背诵。7.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教学板书]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古朗月行 日 群山 黄河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不识月白玉盘 瑶台镜月亮美妙 想象丰富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将古诗读熟、读通顺。然后范读指导节奏停顿,使学生掌握五言古诗的停顿规律。学生耳熟能详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吟诵,想象自己所处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儿,他们喜欢主动发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图画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清诗的大意,为理解诗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打下基础。 附送: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说课稿 语文S版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一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古朗月行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 说教材 《古朗月行》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展现出自己起伏不平的情感,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揭示了当时朝政的黑暗。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诵读中感悟古诗大意。培养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诗情,体味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丰富想像,体会诗人内心的凄怆与悲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古诗文的情感。 4、教学重点:熟读古诗,感悟诗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丰富想像,体会诗人内心的凄怆与悲伤。 三、创设情境,营造和谐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教师范读、多种形式诵读等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上,学生以读为本,通过生自由读、合作读、配乐读、想象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以读为本,生动课堂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教师由《静夜思》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板书并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首先,教师简介诗人李白生平,并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情、诗境。接着,CAI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指明读,正音。在扫清生字障碍后,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古诗,纠正发音。再指名朗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第三部分是: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感悟诗情、诗境。首先,教师创设情境,过渡:诗人李白的想象真是丰富,同学们瞧月宫仙境中……这时,播放课件,借助视频,图文结合,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诗意、诗情。在学生对诗情、诗意、诗境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诵读,如:男、女生分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轮读,想象朗读,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丰富想像,体会诗人内心的凄怆与悲伤。 第四部分是:拓展延伸,升华情感。首先,是欣赏歌曲《古朗月行》,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接着再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拓展学生思维,积累文学诗句。最后,教师小结:李白的《古朗月行》,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与精深。朗朗诵读,如罄相击。含英咀华,如浴春光。让我们都来诵读经典吧!结束此课教学 五、体现内容,突现过程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设计板书如下: 古 朗 月 行 唐 李 白 美丽 神奇 凄怆 悲伤 课堂永远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努力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说的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S版 2019 一年级 语文 下册 课文 古诗 教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60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