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与影教案 湘教版.doc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与影教案 湘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与影教案 湘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与影教案 湘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附送: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照在镜子上教案 湘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 .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置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课后反思:-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与影教案 湘教版 2019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60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