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说课稿 语文S版.doc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说课稿 语文S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说课稿 语文S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说课稿 语文S版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一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古朗月行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 说教材 《古朗月行》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展现出自己起伏不平的情感,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揭示了当时朝政的黑暗。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诵读中感悟古诗大意。培养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诗情,体味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丰富想像,体会诗人内心的凄怆与悲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古诗文的情感。 4、教学重点:熟读古诗,感悟诗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丰富想像,体会诗人内心的凄怆与悲伤。 三、创设情境,营造和谐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教师范读、多种形式诵读等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上,学生以读为本,通过生自由读、合作读、配乐读、想象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以读为本,生动课堂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教师由《静夜思》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板书并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首先,教师简介诗人李白生平,并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情、诗境。接着,CAI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指明读,正音。在扫清生字障碍后,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古诗,纠正发音。再指名朗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第三部分是: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感悟诗情、诗境。首先,教师创设情境,过渡:诗人李白的想象真是丰富,同学们瞧月宫仙境中……这时,播放课件,借助视频,图文结合,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诗意、诗情。在学生对诗情、诗意、诗境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诵读,如:男、女生分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轮读,想象朗读,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丰富想像,体会诗人内心的凄怆与悲伤。 第四部分是:拓展延伸,升华情感。首先,是欣赏歌曲《古朗月行》,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接着再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拓展学生思维,积累文学诗句。最后,教师小结:李白的《古朗月行》,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与精深。朗朗诵读,如罄相击。含英咀华,如浴春光。让我们都来诵读经典吧!结束此课教学 五、体现内容,突现过程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设计板书如下: 古 朗 月 行 唐 李 白 美丽 神奇 凄怆 悲伤 课堂永远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努力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说的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附送: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2.炎帝种谷教案 语文S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炎、帝”等14个生字,会写“平、农”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炎帝不怕困难、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炎帝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炎帝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并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如:毛泽东、王二小等。那都是近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今天啊,老师带你们去远古时代,认识那时的一个伟大的人物,好不好? 2.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3.介绍“炎帝”,认读生字“炎”。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听清字音。 2.学生自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懂的字词向老师请教。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4.采用抽读、开火车读,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1.把下列生字的声母补充完整。 ōnɡ充n灿 nɡ平nɡ农三、指导书写 1.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笔画的位置和特点,描红书写。 3.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书写。 4.重点指导“农、收、采”。 农:注意最后一笔的起笔位置。 收:右边是“攵”,书写时注意与“夊”进行区分。 采:偏旁是“爫”,笔顺为。2.按要求填空。 (1)“农”的笔顺是 ,组词为()。(2)“采”是()结构,偏旁是(),共()画。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共有几幅插图,每幅插图讲的是什么内容? 2.学生简述插图内容,尝试着说一说。 3.课文主要写的是关于炎帝的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炎帝种谷》,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看看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认读生字)二、图文结合,细读感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设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结合插图进行简述)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很久以前人们靠什么充饥?(采野果、打猎) (2)采摘野果和打猎会遇到什么危险?(野果可能有毒,人吃了就会生病或死去;打猎有可能碰到凶猛的野兽,人容易受伤或被吃掉。) 3.全班齐读第2~5自然段,感悟: (1)人们生活的困苦,炎帝看在眼里,他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快读读课文,看看他发现了什么。 (小鸟在啄食稻穗上的谷粒;鸟儿没吃完的谷粒,掉在土里,慢慢地发芽、长叶、抽穗,到了秋天,变成了金黄的稻穗。) (2)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炎帝耕种的图片) (3)在种植稻谷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虫子或鸟儿啄食、干旱不下雨等) (4)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为人类造福的人。) 到了秋天,稻谷收获了,他自己来不及品尝,就用谷粒做成香喷喷的食物送给大家吃。 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体会人们吃到香喷喷的食物时的心情。 4.学习最后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 师生共同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谷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5.练读课文。3.读一读,连一连。 种方法 采庄稼 教给野果 4.照样子,写词语。 香喷喷(ABB式) 5.大家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 A.因为他是一位首领。 B.因为他把食物送给大家吃,并把种植稻谷的方法教给大家,使人们生活有了保障。三、课外实践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教学板书] 炎帝种谷 看——想——种——教 尊称“神农”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连环画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炎帝发现鸟儿吃剩的稻粒掉在地上结出了稻穗,便亲自试种,获得丰收,并指导人们种植五谷造福人类的故事。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每段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炎帝的伟大功绩,会产生敬佩之情,引发许多思考。-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古诗二首说课稿 语文S版 2019 一年级 语文 下册 课文 古诗 二首说课稿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628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