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 鲁教版.doc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 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 鲁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证地看待人事,培养乐观的生活观。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齐读“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引出《邯郸学步》,引出古代寓言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读准字音 近塞(si)上之人有善术者 此何遽(j)不为(wi)福乎?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ho)骑,堕(du)而折(zh)其髀(b) 丁壮者引弦(xin)而战 此独以跛(bǒ)之故 2、读出节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译读,字字落实,读通文意 (1)文言知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临近)(擅长,善于)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逃跑) 人皆吊之(安慰) 此何遽不为福乎?(怎么)(就)(判断动词,是) 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富有,多)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动词,喜欢)(折断)(大腿) 丁壮者引弦而战(代词,……的人)(拉开)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只有)(介词,因为)(瘸腿) (2)理清情节 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两字词语) 一学生上台来看图讲故事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读出文味,赏析人物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学生上台表演(塞翁、一邻人) 五、悟读,联想感悟,读出理味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4、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延读,巩固方法,拓展阅读 1、再读《邯郸学步》 2、文意: 寿陵的少年没有学到邯郸人的美好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忘记了。 3、寓意: 告诫人们不要因机械模仿他人而丧失了自我。 七、阅读文言寓言故事总结 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译读,字字落实,读通文意 研读,赏析内容,读出文味 悟读,延伸感悟,读出理味 延读,巩固方法,拓展阅读 八、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附送: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案1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1、师生交流诗歌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结合资料、注解自主学习 3、理解字词,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竹子所拥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学习诗人的气概、培养学生为民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题画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突破 分析法、诵读法相结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提高认识,通过读、画、悟等方法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借物抒情,借自然之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他们虽然所系不同属科,但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风格。他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文人所仰慕,被誉为岁寒三友。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一道去欣赏墨竹图,去感受诗情画意。 二、 解题,交流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资料 1、板题,读题,解题 2、同桌之间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料 补充,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对清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把书法、绘画、文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微观清廉、爱民亲民,因不畏权贵而被罢官,后以卖画为生。乾隆十三年,弘历冬巡时,封郑为书画史,中国近百年来的著名书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毛泽东等都深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的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3、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么谁来说说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又是一个夜不能寐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立即联想到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救济百姓。) 4、观画:既然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我们就要先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请同学们看图,看看竹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常绿,多年生,在冬夏生笋,有年份之分,茎有佷多节,中间是 空的,质地坚硬。是一种坚强的植物,傲然挺立,有君子之称,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 三、 初读诗歌,字词过关,了解大意 1、初读诗歌 前面,我们了解了许多都是为了读,现在请同学们按自读要求自由读诗歌。 要求:第一遍,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工具书自己解决。第二遍:借助资料,初步体会诗歌大意。第三遍:通过诗画结合,了解诗歌意蕴,体会情感。第四遍:带着理解再读,注意节奏型及重读的地方。 2、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A、抽读生字,注意字形 衙 斋 燮 赈 遂 B、抽生读诗,指导朗读(朗读基调应充满仁爱之心、体恤之情,语气幽婉深情,语调低沉舒缓。通过要表现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及思想情怀)注意节奏感、重读,校正 C、提问单字义;从你们的理解中,你们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研读诗歌,赏析感悟 1、逐句研读,分析理解 <1>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并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A、释义:(前两句)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两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B、赏析: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 ,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是作者由凄凉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C、释义:(后两句)我们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D、赏析:三四句畅述胸怀。第三句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其他官吏等,可见忧国忧民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语双关,看似写竹,实则写人。这句话即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写出了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2>教师小节赏析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把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写得极如情理,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前人画竹多写实,竹竿粗,竹叶小。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竹子竹竿很细,但细中有强;竹叶着色不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鲜活之气跃然纸上。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然挺立,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文中“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一个凄风冷雨之夜,但竹却傲然挺立,丝毫没有风吹雨打之姿,更让人对其充满敬佩之意,对诗人充满仰慕之情。因此,作为题画诗,诗画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气节,诗与画应为一个整体,以后,在赏析题画诗时不能忘记观画。 2、写作特点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及借物喻人的方法。 <1>怎样理解象征手法?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明月寄托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圆月则象征着团聚,残月是人们心情沮丧、失落的象征,而竹子是因为有节、笔直象征有气节,不低头等,这是郑诗中的,杜甫的诗中对竹子却是批判的。 <2>借物喻人要找到事物的相似之处,借物是为了喻人,因此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密切关联,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醒地认识到要借物赞誉什么样的人。例如,我们可以借路来赞誉老师,表现老师像路那样默默奉献的情怀。借蜜蜂、春蚕和蜡烛来赞美有奉献精神的人。 3、齐读诗歌,再次体会作者情感:《墨竹图题诗》是一首题画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借竹喻人,表达了画家淡泊名利、亲民爱民、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1、指名说说关于竹子的成语:竹报平安 青梅竹马 势如破竹 成竹在胸 罄竹难书 斑竹一枝千滴泪 2、郑板桥的其他诗。(生答)。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俩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3、课外收集扬州八怪的诗、画。 4、找一找生活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去歌颂他。(300百字以上) 板书: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写竹 傲然挺立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喻人 心系百姓 淡泊名利 爱民亲民 关心百姓疾苦 任风雨来袭 我自岿然不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塞翁失马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 鲁教版 2019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65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