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阶段性检测 新人教版.doc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阶段性检测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阶段性检测 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 阶段性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2018山东临沂模拟)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气味分子可与嗅觉GPCRs结合进而产生嗅觉,多种激素可与相应GPCRs结合进而发挥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GPCRs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通过GPCRs的作用,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细胞中合成GPCRs需经过转录、翻译等过程 D.GPCRs可接受多种形式的信号,故没有特异性 解析:选D。GPCRs是受体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受体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的合成需经转录、翻译过程。题干中说明,GPCRs是一类膜蛋白受体,激素与相应的GPCRs结合,故GPCRs具有特异性。 2.(2018甘肃静宁模拟)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H、O、N、P是ATP、密码子、光合膜共有的化学元素 B.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DNA C.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解析:选B。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密码子位于mRNA上,其元素组成是C、H、O、N、P,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元素组成是C、H、O、N、P,A正确;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含有DNA,核糖体不含DNA,B错误;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都是蛋白质,其结构具有特异性,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C正确;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磷脂是细胞膜的骨架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D正确。 3.(2018山东泰安高三检测)如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2所含水解酶的合成与加工需经过4→3→5 B.图中2与6相互整合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D.线粒体均遭“损伤”的细胞不能产生ATP 解析:选D。图中2为溶酶体,其中所含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需经过4核糖体→3内质网→5高尔基体,A正确;2溶酶体与6线粒体相互整合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C正确;能产生ATP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因此线粒体遭“损伤”的细胞也能产生ATP,D错误。 4.(2018北京顺义区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融合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有关 B.肝细胞膜上存在协助葡萄糖跨膜转运的载体 C.蛋白质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分布是对称的 D.生物膜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其成分更新 解析:选C。动物细胞融合时细胞膜首先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属于主动运输,即肝细胞膜上存在协助葡萄糖跨膜转运的载体,B正确;蛋白质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C错误;生物膜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其成分更新,D正确。 5.(2018辽宁大连联考)将人红细胞置于盛有下列液体的离心管中。10 min后离心,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则上清液中K+含量最高的离心管内盛有( ) A.10%氯化钠溶液 B.0.9%氯化钠溶液 C.20%蔗糖溶液 D.蒸馏水 解析:选D。红细胞内K+含量较高,10%的氯化钠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会失水皱缩,细胞内的K+不会出细胞,因此上清液中不含有K+,A错误;0.9%氯化钠溶液中的人红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B错误;20%蔗糖溶液中的人红细胞会失水皱缩,C错误;蒸馏水中的人红细胞会吸水破裂,细胞内的K+会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D正确。 6.(2018豫、晋、冀三省调研)某同学利用紫玉兰、诸葛菜、山茶、茶梅和红花檀木的叶片为材料,放大相同倍数后观察,记录视野中的细胞数目,然后做“质壁分离实验”,记录开始滴加0.3 g/mL蔗糖溶液到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时间并计算平均值。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中的各组材料之间相互对照 B.各组实验中红花檀木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 C.山茶细胞体积最大,从接触蔗糖溶液到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最长 D.细胞液浓度:山茶<茶梅<紫玉兰<诸葛菜<红花檀木 解析:选D。根据题图可知,该实验中的各组材料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红花檀木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最短,说明各组实验中红花檀木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放大相同倍数后视野中山茶细胞数目最少,说明山茶细胞体积最大,山茶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最长,说明从接触蔗糖溶液到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最长;根据图示信息,有细胞液浓度和细胞体积两个变量存在,因此不能得出几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关系。 7.(2018天津一中高三摸底)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解析:选C。由题意“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可知: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A、B项正确;该载体蛋白将细胞质中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提高了细胞液的渗透压,使细胞吸水能力得到提高,C项错误;该载体蛋白将细胞质中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增强了植物对盐碱地这一环境的适应性,因此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D项正确。 8.科学家用水培法培养甜瓜幼苗,每天K+和Mg2+初始状态均为500 mgL-1,定时测定培养液中K+和Mg2+的剩余量,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离子种类 B.甜瓜对Mg2+的吸收量大于对K+的吸收量 C.甜瓜对K+和Mg2+吸收的不同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甜瓜对必需无机盐的吸收速率在授粉期均大于营养生长期 解析:选C。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离子种类和甜瓜生长发育时期,因变量为测定培养液中K+和Mg2+的剩余量,A错误;培养液中K+的剩余量小于Mg2+的剩余量,可推断出甜瓜对Mg2+的吸收量小于对K+的吸收量,B错误;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差异与细胞膜上载体多少有关,从而体现了对无机盐的吸收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根据该段时间起始无机盐的量-剩余量=这段时间无机盐被吸收量,该实验不能说明甜瓜对必需无机盐的吸收速率在授粉期均大于营养生长期,D错误。 9.(2018渭南名校联考)协助扩散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协助扩散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比载体介导快1 000 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 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C.甲、乙两种方式均属于跨膜运输,故属于主动运输 D.物质主要以通道介导的方式进出细胞 解析:选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A错误;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能运载特定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专一性,B正确;甲、乙两种方式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C错误;物质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D错误。 10.(2018山东临沂模拟)用呼吸抑制酶处理红细胞,下列物质吸收量的变化曲线正确的是( ) 解析:选B。O2、H2O、甘油等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这些过程都不需要消耗能量。氨基酸、K+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需要消耗能量,用呼吸抑制酶处理红细胞后,红细胞产生的ATP减少,所以氨基酸、K+的吸收量也显著减少。 11.图甲是小白鼠的细胞膜及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四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对图甲和图乙的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物质A有关,流动性与物质A、B有关 B.小鼠的精子和卵细胞在发生受精作用时,D发挥了重要作用 C.据图乙信息,Na+、K+、CO2通过小肠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分别对应图甲中的e、a、b D.胰岛素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运输,运输的结果会使图甲的膜面积增大 解析:选C。图甲中的A、B分别代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双分子层,两者的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载体蛋白密切相关,A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在相互识别的基础上,才能融合成受精卵,D表示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B正确;CO2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而b代表的是物质进入细胞,C错误;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运输,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后,携带胰岛素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细胞膜的膜面积会增大,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5分) 12.(8分)(2018山东济南模拟)图甲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⑨表示结构,a~f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甲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2)自由基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很可能损伤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3)若将甲细胞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细胞壁与________发生分离。 (4)a、d过程的完成依赖于[③]的________,该过程________(填“是”或“否”)消耗能量。细胞器[⑨]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定位在[⑤]中的某些蛋白质错误掺入[①],则通过________(填字母)过程可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解析:(1)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而甲细胞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甲细胞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膜)。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②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和⑦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2)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①高尔基体、②叶绿体、⑤内质网、⑥液泡、⑦线粒体、⑨溶酶体,因此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很可能会损伤这些细胞器。(3)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4)a、d过程的完成依赖于③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⑨是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5)由图可知,若定位在[⑤]中的某些蛋白质错误掺入[①],可通过f过程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答案:(1)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膜) ②⑦ (2)①②⑤⑥⑦⑨ (3)原生质层 (4)流动性 是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5)f 13.(9分)(2018长春东北师大附中月考)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下图a、b、c代表跨膜运输方式,d代表膜上的物质。回答下列与生物膜有关的问题: (1)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生物膜模型,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现象,因此遭到了质疑。 (2)图1中可以表示被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其中________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图中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 (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带电荷的分子很难通过脂质体的原因是磷脂双分子层的________(填“内部”或“外部”)是疏水的。 (4)图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会受到低温影响的是__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 (5)某植物根系对某物质X的吸收速率与X的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解析:(1)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生物膜静态模型无法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因此遭到了质疑。(2)图1中a、b、c跨膜运输方式分别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前两者为被动运输。(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带电荷的分子很难通过脂质体的原因是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4)温度影响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故图1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会受到低温影响的是a、b、c。(5)某植物根系对某物质X的吸收速率与X的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说明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答案:(1)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a、b a c (3)内部 (4)a、b、c (5)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14.(9分)(2018湖南衡阳十校调研)谢克曼发现了能控制细胞传输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从基因层面上为了解细胞中囊泡运输的严格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罗思曼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复合物,可令囊泡基座与其目标细胞膜融合;祖德霍夫发现并解释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的释放出内部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生命活动有序进行的根本原因是受__________调控的;罗思曼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之间能够进行____________。 (2)控制细胞传输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并非在所有细胞中都能得到表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思曼所发现的“蛋白质复合物”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内的囊泡运输系统,繁忙的运输着细胞内的各种“货物”,在该过程中____________(填某种细胞器)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4)囊泡运输系统的分泌活动分为组成型分泌(不需要任何信号的刺激)和调节型分泌(需外界信号刺激)。突触小体对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__________型分泌,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释放属于__________型分泌,调节型分泌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解析:(1)人体生命活动有序进行的根本原因是受基因调控的;罗思曼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传递。(2)控制细胞传输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并非在所有细胞中都能得到表达,原因是在不同的细胞内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3)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等,在细胞内繁忙的囊泡运输中起交通枢纽作用。(4)突触小体对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外界信号刺激,属于调节型分泌;受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的形成不需要任何信号的刺激,因此属于组成型分泌。调节型分泌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功能。 答案:(1)基因 信息传递 (2)基因的表达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核糖体 (3)高尔基体 (4)调节 组成 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等 15.(9分)科学家研究某小麦的种子萌发过程,通过一定生化方法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胚的鲜重变化以及胚的RNA合成量的变化情况,得到了如图曲线数据。请据此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不休眠种子与休眠种子胚的鲜重比较,得出其中结合水/自由水比值高的是________种子;不休眠种子萌发6天后至形成叶片前,干重会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休眠种子萌发后胚中的RNA合成量________,经分析种子的淀粉含量下降而葡萄糖含量升高,推测某些RNA控制翻译合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天萌发种子的胚根长出,此时整个种子内DNA的含量与不萌发种子比________(填“相等”“增多”或“减少”),推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自由水跟代谢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相对含量多,结合水相对含量少,因此结合水/自由水比值高的是休眠种子。不休眠种子萌发6天后至形成叶片前,由于吸水后呼吸作用加快,但此时种子无叶,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有机物的量逐渐减少,干重会减少。(2)不休眠种子萌发后,代谢旺盛,需要合成相关的酶,因此会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形成的RNA比较多,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形成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形成葡萄糖,葡萄糖用于呼吸作用,因此淀粉含量下降而葡萄糖含量升高,细胞体内合成了淀粉酶、麦芽糖酶。(3)胚根是由种子的胚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该过程要经过有丝分裂,DNA要大量复制,故萌发的整个种子内DNA的含量与不萌发种子比增多。 答案:(1)休眠 减少(降低) 种子胚细胞呼吸作用分解部分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导致干重降低 (2)增加 淀粉酶、麦芽糖酶 (3)增多 种子的胚细胞的DNA大量复制,细胞不断分裂分化使胚根生长-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阶段性检测 新人教版 2019 高考 生物 复习 第二 单元 细胞 结构 物质 运输 阶段性 检测 新人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080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