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训练06(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训练06(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训练06(含解析)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古诗词赏析训练 06 【原文】 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①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注释】①张养浩:元代散曲家。曾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看到元朝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辞官家居。其后又因朝廷征召任官,在位劳瘁而死。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一种在中秋夜企望一醉方休的情致,作者在词中着力描写的是澄彻的月光,并且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济南(今属山东)人。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少年知名,十九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朝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后关中大旱,朝廷征召他为陕西行台中丞,他立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个月,劳瘁而卒。 这首词开头第一句便以“一轮飞镜谁磨”发问,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并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月光的照亮程度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两句,又转换角度,从另一侧面来写,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这样写,比前两句将月光写得更加空灵。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两句,写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这里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写到这里,作者发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疑问:“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这个问句,充分表现了张养浩敢说敢做的品性。当然,这种品性的结果是不被皇帝所容,导致他到处避祸。因此,张养浩笔下的仙女嫦娥就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在这里,作者表面上是在隐喻嫦娥有思凡之心,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内心难酬的意愿。 历史上写月的诗词很多,但同样是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而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景和情才会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练习】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词开头第一句。 【答案】 这首词开头第一句便以“一轮飞镜谁磨”发问,排空而入,造语奇崛,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作者又以“飞镜”比喻月亮,一个“磨”字,更能勾起读者的无限联想。 【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意思及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答案】 (一)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二)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以银 3.这首诗通过对澄彻的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案】 这首词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解析】 回答此题,最好能掌握一些常见的表示情景氛围的术语,比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清幽静谧、羁旅思乡、悲壮苍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等,然后再根据诗的具体情况选用。 【拓展】 1.下面对于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开头第一句想象新奇,令人联想。把月亮比成刚“磨”出的“飞镜”,增加了月光的明亮感。 B.“彻”“透”二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十分光亮,表明了月光照耀的强度。 C.“桂影婆娑”一语,以树影的清晰影像反衬月光的澄彻,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D.这首词先情后景,以景传情,虽然主要笔墨都在描写明月,但读者仍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答案】 D 【解析】 回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的表述文字,将其同诗词语句加以认真比对,以正确辨识其对错。题中,D项错误主要在“先情后景”一语,这首词先写的是景,作者的感情并未直接写出。 2.请根据这首词的最后一个问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词的最后一个问句,意思是说,在这明亮的月光下,嫦娥不应该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而应该“高歌”,应该纵情畅饮,一醉方休。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作者自己内心难酬的意愿,因而企图借酒浇愁的思想。 【解析】-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训练06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古诗词 赏析 训练 06 解析 新人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09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