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2课时)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岁亦莫( )止 载 ( )饥载渴 王事靡盬(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 象弭( )鱼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岁亦莫止:___ 通___( ) ②维常之华:___ 通___( ) ③玁狁孔棘:___ 通___( ) ④彼路斯何:___ 通___(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薇亦作①止②(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曰①归曰归,岁亦莫②止(①语助词,__________ ②同“__________”) (3)靡室靡家(__________) (4)不遑①启②居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5)薇亦柔止(__________) (6)心亦忧止(__________) (7)忧心烈烈(__________) (8)靡使①归聘②(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9)薇亦刚止(__________) (10)岁亦阳止(__________) (11)王事①靡盬②,不遑启处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同“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忧心孔①疚②,我行不来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m zi gǔ ku fi mǐ 2.①莫,通“暮”,傍晚;②华,通“花”,花朵;伞③棘,通“急”,紧急;④路,通“辂”,大车。 3.(1)①指薇菜冒出地面 ②句尾语气词 (2)①没有实在意义 ②暮 (3)无,没有 (4)①无暇 ②跪 ③坐 (5)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6)忧闷 (7)形容忧心如焚 (8)①指使、委托 ②问 (9)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10)指阴历十月 (11)①指征役 ②休止 ③启居 跪,坐 (12)①很 ②痛苦 ③回家 1.该小节哪几章直接写了战争?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第4、5两章直接写了战争。如通过对”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等诗句中的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的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战争生活的图景;虽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的场面,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象。 2.从该小节中,你能看出士兵怎样的军旅生活? 诗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看出役期无止境,军旅生活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现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的现实。 3.该诗以“采薇”一句反复作为前三章的开头有何用意?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前三章的开头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现实状况。从而表达了士兵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4.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景与情的关系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根据王夫之所说话的意思,试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具体来说: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情境实悲,给人以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之感。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 垝垣(hun) 孔疚(ji) 尔卜尔筮(sh)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 夙兴夜寐(s)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nɡ) 象弭(mǐ) 归聘(pn) 雨雪霏霏(y) 风靡一时(mǐ) D.桑葚(shn) 棠棣(d)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 踟蹰 嗜草 夙兴夜寐 B.糜室劳矣 矛戟 泣涕 乘彼垝垣 C.自我徂尔 狁 采薇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渐车帏裳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⑤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A.①⑤ B.②⑥ C.③⑤ D.①④ 4.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5.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①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诗经•国风•秦风》) ②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采薇》) ③它山之石,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鹤鸣》) ④有匪君子,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淇奥》) ⑤_______________,报之以李。(《大雅•抑》) ⑥_______________,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⑦言者无罪,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关雎•序》) ⑧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车辖》) 6.《采薇》这首诗通过组合可以想象成三个电影镜头,第二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你根据这首诗的内容续写另外两个镜头,并给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100字左右。 镜头一: 镜头二:疆场奋战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我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采 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主旨是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B.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C.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艰辛,以及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D.全诗错综交织着戍卒们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之间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2.全诗共六章,其中前三章开头几句句型重复,用字大体相同,这是什么手法?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第四、五两章的内容与前三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4.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③骆④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⑤,载飞载止。集于苞栩⑥,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杞⑦,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 【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啴(tān):喘息的样子。④骆:白毛黑鬣的马。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⑥苞:草木丛生。栩:柞,栎。⑦杞:杞柳。⑧骎骎(qīn):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 1.对《四牡》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周道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1.C 【解析】A项,“垣”应读yun;B项,“疚”应读ji,“徂”应读c;D项,“咥”应读x。 2.C 【解析】A项,“嗜”应为“蓍”;B项,“糜”应为“靡”;D项,“骐”应为“淇”。 3.B 【解析】①“莫”同“暮”;③“泮”通“畔”;④“匪”通“非”;⑤“说”通“脱”。 4.D 6.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满面尘土与愁容的我,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尽头?贪婪的狁人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我的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镜头三:归途漫漫 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身心疲惫的我,忍饥耐渴,挣扎着走在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回家路上,回想昔日春光明媚,微风轻吹,柳条飘拂,年少的我在家人的不舍和祝福中踏上征途,如今两鬓斑白,青春不在,不知爱情在否?家人在否?家园在否?遥望雨雪迷蒙的前方,我内心有个声音在哀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 1.A 【解析】诗中无“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之意。 2.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这三章中薇“作”“柔”“刚”的变化,岁“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光流逝、时序更替,戍卒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沉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也逐步达到了极限。 【解析】前三章通过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渲染战争的艰苦、思乡之情的炽烈,厌战之情跃然纸上。而第四、五章,则极力赞美自己军队的战备之盛,洋溢着自豪之情。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4.末章运用了对比和融情于景的手法,“今”与“昔”、“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既对比鲜明,又情景交融,有一种不胜今昔之感,很好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归途之中的复杂心情。而最后一句“莫知我哀”则直抒胸臆,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的痛苦心情,使得情感达到了高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评、诗论的能力,要求既要把握课文内容,又要理解诗评、诗论。解答时,要紧扣评论中的关键语句“真情实景”“感时伤事”等,再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 (二) 1.BE 【解析】B项,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但诗人所见并不单有鹁鸪鸟,而诗中只写鹁鸪鸟,可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不当,这是诗人精心筛选出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意象。E项,从原诗看不出“王事”是指“连年战争”。“将母来谂”意思是寄托我对母亲深深的怀想,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 2.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除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之外,诗人还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我”的奔波劳顿形成对比,加深了“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另外本题要求举例分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组织答案。 【参考译文】 四匹马儿跑得慌,大路弯曲远又长。难道不想回家乡?王家差事没个完,我的心里多悲伤。四匹马儿快如飞,黑鬃白马直喘气。难道不想回家去?王家差事没个完,哪有闲暇得休息。鹁鸪鸟儿翩翩飞,时上时下任翱翔,落在丛生栎树上。王家差事没个完,老父无暇来奉养。鹁鸪鸟儿翩翩飞,时而飞来时而止,落在丛生杞树枝。王家差事没个完,老母无暇来侍奉。四匹白马驾车行,马儿快快奔前方。难道不想回家乡?因此作了这首歌,深深怀念老亲娘。 (三) 1.D 【解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总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2.C 【解析】“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3.A 【解析】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1.A 【解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点睛】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8 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04 02 课时 解析 新人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10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