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doc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一) .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则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体内能量的去路不包括( ) A.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到环境中去 解析:选B。每个营养级生物体内能量的去路包括: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动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动物的排泄物、植物的残落物被分解者分解,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捕食而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不可能流到同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即为第二个营养级。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 A.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解析:选D。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是为了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 ) A.①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 解析:选C。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态学”这一关键词。A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故A项错。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故B项错。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的。D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故D项错。 .下表表示对某种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1)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多选)(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E→D→A→C 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未增加 D.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 解析:选AC。根据A、B、C、D四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可以判断B为第一营养级,D、A、C分别是第二、三、四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E是分解者,不在营养级内。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0.915.9100%≈5.7%。由表可以看出,每个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的大部分,所以说,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870.7,输出量为各个营养级以及分解者的呼吸量之和即13.1+501.3+0.6+79.1+191.4=785.5,小于输入量,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因此C错。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这种运动带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解析:选A。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故A项正确。B项中的a应该是不变,b可能会部分减少。C项不正确,因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D项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对照组,和本实验无关。 .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除①③④⑦外,其他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B.碳在A→D、A→B、B→C之间的循环形式相同 C.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B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D.除D之外,A、B、C所代表的生物均可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 解析:选A。由题图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CO2库,①过程为光合作用,②⑤⑥过程为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细胞呼吸的消耗属于同化量的一部分,摄入量减去粪便量等于同化量;C是分解者,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可能出现。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解析:选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但物质可循环利用,而能量不可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多种方式,如寄生关系、腐生关系,沿食物链流动只是其中一种。 .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解析:选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土壤中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量,提高光合作用,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 .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选ABC。群落由系统中所有生物组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光能、化能自养型生物在内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下图为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的情况图解(单位:J/cm2/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依次是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散失。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D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其分解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A为一片草原,那么最好使能量流向下列4种动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 A.狼 B.羊 C.黄鼬 D.虎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从上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实际上等于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贮存的能量,据此可以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就在于提高能量流动的效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464.6 J/cm2/年 (2)13.5% 20% 呼吸作用 (3)分解者 有氧呼吸和发酵 (4)B .下图甲为某淡水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表示__________,m2表示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F表示__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解析:(1)m1是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太阳能。m2是系统散失的能量,是热能。(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如粪便),b表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去掉呼吸散失的,即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b,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 答案: (1)太阳能 热能 (2)同化量 次级消费者(Ⅲ)摄入的能量 b/y100% .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2)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3)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图中②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E种群含碳量为5.8109 kg;B种群含碳量为1.3108 kg;则A种群含碳量的值约为________。 解析:(1)①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转化为有机物。在极少数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生产者主要是化能合成自养型生物,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碳主要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除此之外,植物还可从土壤中以CO、HCO的形式吸收进入生物群落。(2)过程④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动物尸体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等分解为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这些分解者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异化类型是需氧型、厌氧型或兼性厌氧型。(3)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少温室效应应从这两方面考虑。(4)不同营养级之间含碳量的关系也符合能量传递效率10%,E是生产者,其固定的碳可看作有两条去路:①传给B;②经C、D最终传给A,且C和D处于同一营养级。A获得碳的多少,按10%传递计算,计算如下:(5.8109-)10%10%=4.5107 kg。 答案:(1)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CO2 (2)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或异养兼性厌氧型 生物群落 (3)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第三条可以不答) (4)4.5107 kg-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 2018 2019 学年 高中生物 第四 生态系统 稳态 第二 课时 作业 苏教版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13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