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人民版选修1 .doc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人民版选修1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人民版选修1 .doc(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一、选择题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 A.从经书中寻章摘句 B.远离社会现实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可排除A、B两项。新思想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主张变革“祖宗之法”。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启迪着人们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答案 C 解析 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始于鸦片战争;B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于鸦片战争期间,这些都不符合甲午战争的特点。本题应选C,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3.110多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答案 B 解析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的是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状况,是“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4.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5.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 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而无所作为 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奋发图强 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是“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政治目的”。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译著《天演论》,宣扬进化论思想,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自强保种”,故D项正确。 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天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7.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 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答案 B 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主张“皇上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可知其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 8.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中没有得以实施的是( ) A.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农工商业 C.兼并政府机构 D.改革科举制度 答案 A 解析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减少变法阻力的考虑,维新派提出的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在百日维新中没有实施。 9.《中华文明史》一书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C 解析 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国人的心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联系题干中“社会文化运动”“成功之处”的说法,可知答案选C。 1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答案 (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 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由要求“大开国会”到反对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光绪帝无实权,变法阻力大。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早期维新派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结合材料二中“行三权鼎立之制”作比较。第二小问则从经济、文化上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三信息“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进行分析。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答案 (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 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解析 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13.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 (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 (3)积极影响:清政府进一步丧失权威合法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发展。 (4)关键因素:客观分析基本国情;循序渐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第(1)问,据材料一中“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及明治维新措施的作用概括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而变之于指顾之间……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所以迫不及待”概括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中“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概括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从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中概括回答。-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人民版选修1 2018 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戊戌变法 检测 人民 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20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