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I).doc
《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I).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I) 【高考目标定位】 考点点击 热点探究 1. 个人收入的分配 (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2)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分配制度,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 2.分析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生产决定分配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 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 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经济中,在对 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 决定的。 前提: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 的发展。 (2)体现公平: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 的社会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内涵: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包括按 、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的分配。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深化拓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具体形式 类别 对应形式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个体劳动者 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的收入 按 生 产 要 素分 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提醒 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个体, 私企外企 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私企外企 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风险收入,如红利。 剥削收入:私营企业主和外资经济中的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1)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由生产力客观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2)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易错点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 提醒 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所以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有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国家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考点精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创立新的多元化分配方式已成大势所趋。创立新的多元化分配方式的依据在于( ) A.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居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 C.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多样化 D.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2.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这一制度适应了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 C.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D.党中央、国务院一心一意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3.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老王从开始给私营企业老板打工,到给自己打工,最后大量雇佣别人打工,其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变化的顺序是( ) A.按资本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4.小王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1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小王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分别为( ) A.5万元、2万元 B.5万元、3万元 C.6万元、2万元 D.4万元、3万元 5.土地流转信托是指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合法拥有或具有处置权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定期获得信托收益。xx年10月,安徽宿州尝试以信托方式破题,成为全国开展土地流转的“吃螃蟹者”。该尝试有利于 ( ) ①规范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建立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④确认生产要素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的合理性、合法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 ) ①出租房屋所得的房租 ②债券持有人获得的利息收入 ③购买商业保险获得的赔付款 ④股票分红⑤以专利技术入股获得的分红⑥外资企业里工人的工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进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B.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只是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 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据此回答8—10题。 8、下列各项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 )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时间分配 C.实行按劳分配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D.按劳分配是劳动所得归劳动者占有 9.按劳分配之所以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因为 ( ) A.按劳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 B.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C.按劳分配不会导致收入差距 D.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10.“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 ( ) ①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②增加居民收入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 有人认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这种观点对吗?请简要评析。 经济7.1答案 1-5 ABCAB 6-10 BDABB 11、(点拨:这是一道辨析式简答题。回答此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分析说明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必要性和意义;二是分析说明这种分配方式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差距,但不会导致两极分化。思维要延伸、发散) 答: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I 2019 2020 年高 政治 一轮 复习 7.1 按劳分配 主体 多种 分配 方式 并存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23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