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冀教版.doc
《2019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冀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冀教版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 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妄、执”等生字,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课前交流:“赠名言”。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 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不如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 (zho)) 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带着种种的疑问,赶快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有确定不了正确读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证。(教师巡回指导,特别留意学生的多音字朗读情况。) 2.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不妨请3个同学来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吧!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辩论家” 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 第三幕:“实践家” 伽利略。 就请讲故事的同学自主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同学认真聆听,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胆大妄为、更改、的确、着地、当作) 小结: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们的眼睛善于辨析吗? (3)形近字辨析:辩、辨、辫(鼓励学生发现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辨别、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 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师:目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故事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用横线划下来。 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寻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各指什么?(教师巡回)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介绍: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学生释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填空)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 伽利略则认为: (2)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渡: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课件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词语,能够正确听写。 2.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渡新课 1.教师复述第1课时重点学习的内容,边复述边组织学生听写词语:(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合作听写,形成下面的板书。其余学生听写在本子上。)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畅谈感受,教师随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们如此的责备与漫骂中,在当时那么多的人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这样的信念:读) 课件出示名言:“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么,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学生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二、品读经典,感受心灵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划句,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情况。 2.师生合作交流,梳理归纳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指名学生读句,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根据同伴所读的句子概括板书。) 亚里士多德 ———— 伽利略 信 奉 质疑 胆大妄为、固 执 试验 公开试验 3.品读经典,扣问心灵。 (1)质疑中感悟心灵。 A、(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权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我觉得不错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问题吗? B、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D、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2)试验中感悟心灵。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决这个疑问?(试验) 哪位同学读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你估计做了几次?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 ,还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 ,也许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3)公开试验中感悟心灵。 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A.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时候的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还会经历怎样的重重困难?扩写“公开试验”。 B.集体交流,在赏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边积累描写人物的方法,边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当所有的人看见两个铁球真的同时落地时,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结合课文语句并展开想象表演) D.拓展资料:《伽利略的女儿》中所描述的实验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总结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2.朗读练习。 3.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4.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25 两个 铁球 同时 着地 分段 讲解 教学 设计 冀教版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26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