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1 岳麓版必修3.doc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1 岳麓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1 岳麓版必修3.doc(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课外资料预习 (一)、时代特征:宗教改革前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①、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②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③、在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 ④、在思想文化领域,当时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是教士,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教会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掌握了《圣经》解释权。即使是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⑤、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核心概念: 1、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2、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3、罗马教皇和罗马教廷: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二、预习效果监测: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 向教民兜售。教会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 2、开始的标志:路德他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 》),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 (1)、马丁路德强调 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实质 )。所以他反对罗马教会的 说,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2)、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 ;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坚持《 》高于教皇和教会。《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4)、世俗统治者的权力( )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预习小测】: 1、(2011年5月宣城市三调18题)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2、(08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 拉开了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 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5、马丁路德地位: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 位伟大人物”。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受 的影响 2、代表作品: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 》一书。 3、思想主张: (1)、他主张 说。认为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核心思想是 :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加尔文认为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人的祈祷没有意义。 (3)、加尔文也坚持《 》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强调教会要按《圣经》传播上帝的旨意。他也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就能够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的中介;他还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4)、加尔文还在日内瓦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加尔文主张废除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长老由议会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会司法权;规定市议会负责世俗事务,教会负责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但实际上两者已结为一体。加尔文成为这一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领袖。 【预习小测】: 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 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 ②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④都反对“因行称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他的学说为 发财致富作辩护。 (2)、他从 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3)、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加尔文地位: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 位伟大人物”。-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1 岳麓版必修3 广东省 中山市 高中历史 第三 单元 人文精神 科学 理性 13 挑战 教皇 权威 练习 岳麓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33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