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doc(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对应学生用书第296页)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物 时代 主要贡献 局限 评价 秦始皇 秦朝:封建社会初期 (1)完成统一大业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 (1)繁重役税 (2)严刑酷法 (3)焚书坑儒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唐太宗 唐朝:封建社会繁盛期 (1)制度调整 (2)善于用人 (3)统治开明 (4)“贞观之治” 晚年骄奢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康熙帝 清朝:封建社会后期 (1)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 (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文字狱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康乾盛世”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以德治国,以德化民。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 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 (1)哲学思想——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1)认为先有事物后有理念,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具有唯物色彩。 (2)创立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是“最博学的人”。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赢得内战胜利;建立共和国;巩固革命成果 领导独立战争;推动建国立宪;行动捍卫民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入侵爱尔兰;后期实行独裁统治 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开展侵略战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1)贡献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 (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 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不朽的巨著——《资本论》 ①内容 a.从分析商品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根源及其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趋势。 ②意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解放全人类和自身的理论武器。 2.列宁 (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建设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3.毛泽东、邓小平 (1)毛泽东 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 ②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六、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 人物 活动 地位 精神 李时珍 编写了医药名著《本草纲目》 其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救死扶伤,态度严谨,锲而不舍 詹天佑 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近代中国伟大的铁路工程师 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创造 李四光 (1)创立地质力学 (2)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 (3)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牛顿 (1)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2)创“归纳—演绎”研究方法 “近代科学之父” 勤奋探索、勇攀高峰、追求科学 爱因斯坦 提出相对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20世纪的科学伟人 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勤于思考、甘于奉献 (对应学生用书第298页)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考情分析 2017全国卷Ⅰ 季札 《史记》 原因类、意义类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视角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宋、晚清、民国为主,涉及唐、元、明、清和近代欧洲;从内容上看,考查人物与其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及对人物的评价。 (4)与教材的联系,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7全国卷Ⅱ 颜回 白寿彝《中国通史》 原因类 2017全国卷Ⅲ 陈云对中国统治建设的贡献 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 背景类、评述类 2016全国卷Ⅱ 郑板桥 白寿彝《中国通史》 特点类、背景类 2016全国卷Ⅰ 高仙芝 白寿彝《中国通史》 背景类、评价类 2016全国卷Ⅲ 蔡元培 周天度《蔡元培传》 原因类、特点类、评价类 2015全国卷Ⅰ 元代的丘处机、成吉思汗 《元史》 原因类、作用(意义)类 2015全国卷Ⅱ 近代德国的俾斯麦与《非常法》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 2014全国卷Ⅰ 宋代的包拯(包青天)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和徐忠民《包公叙事》 原因类 2014全国卷Ⅱ 晚清光绪帝与戊戌变法 白寿彝《中国通史》 措施类、评价类 2013全国卷Ⅰ 唐代的韩愈与古文运动 卞孝萱《韩愈评传》 背景类、作用类 2013全国卷Ⅱ 对王安石的评价 白寿彝《中国通史》和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 2012全国卷 晚清道光帝与禁烟政策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1829年、1838年) 认识类、措施类、评价类 考向一 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 例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意义: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考向二 结合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隐性考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例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可知道德品行高尚;根据材料“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可知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根据材料“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知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根据材料“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可知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第(2)问,根据材料“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可知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根据材料中时间“汉代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可知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答案】 (1)原因: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原因: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考向三 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考查历史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 例3(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等信息可知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根据材料“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阶段简述陈云对经济建设的贡献,根据材料“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被中央采纳实施”可知,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等信息可知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根据材料“1979年春,陈云指出……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1)主要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明确历史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特征,依据特征分析其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二步:明确历史人物的行为或思想。依据材料及题意,找出有关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的关键词句,并分析其行为或思想的特点或影响。 第三步: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原因方面要依据时代背景去回答;评价历史人物一是运用时代和阶级的分析法:在对古代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时,一定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同时注意阶级局限性;二是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以偏概全,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注意评价艺术家不能站在政治立场上去考查、评价政治人物的活动,不能只依据人品去评价等。 一、评价人物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知道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查。如对康熙帝的评价:从纵向上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横向上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要求的东西,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三、评价人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有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 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是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四、评价人物“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运用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外 历史人物 评说 北师大 选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34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