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说课稿.doc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说课者:王大香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美版五 年级 美术 上册 第五 课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57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