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本打包机设计.doc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本打包机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本打包机设计.doc(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书本打包机设计 专 业: 船机修造 班级:2班 学生姓名: 丁帅 学 号: 学生姓名: 郭哲睿 学 号: 指导教师: 毕 艳 丽 书本打包机设计 一、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书本打包机的用途是要把一摞书(如五本一包)用牛皮纸包成一包,并在两端贴好封签(图1)。 包、封的工艺顺序如图2所示,各工位的布置(俯视)如图3所示。其工艺过程如下所述(各工序标号与图2、3中标号一致)。 1. 横向送书(送一摞书)。 2. 纵向推书前进(推一摞书)到工位a,使它与工位b~g上的六摞书贴紧。 3. 书推到工位a前,包装纸已先送到位。包装纸原为整卷筒纸,由上向下送够长度后进行裁切。 图1 书本打包机的功用 图2 包、封工艺顺序图 图3 打包过程各工位布置 ④ 继续推书前进一摞书的位置到工位b,由于在工位b的书摞上下方设置有挡板,以挡住书摞上下方的包装纸,所以书摞推到b时实现包三面,这个工序中推书机构共推动a~g的七摞书。 ⑤ 推书机构回程时,折纸机构动作,先折侧边(将纸卷包成筒状),再折两端上、下边。 ⑥ 继续折前角。 ⑦ 上步动作完成后,推书机构已进到下一循环的工序④,此时将工位b上的书推到工位c。在此过程中,利用工位c两端设置的挡板实现折后角。 ⑧ 推书机构又一次循环到工序④时,将工位c的书摞推至工位d,此位置是两端涂浆糊的位置。 ⑨ 涂浆糊。 ⑩ 在工位e贴封签。 在工位f、g用电热器把浆糊烘干。 在工位h时,用人工将包封好的书摞取下。 因此书本打包机中的主要机构包括:纵向推书机构、送纸机构及裁纸机构。 二、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图4表示由总体设计规定的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及有关尺寸。其中轴o为机器主轴的位置。 图4 机构布置图 (1) 机构的尺寸范围及其它数据 机器中机构的最大允许长度A和高度B:A≈2000mm,B≈1600mm。 工作台面高度:距地面y≈700mm;距主轴y0≈400mm。 主轴水平位置:x≈100~1100mm。 为了保证工作安全、台面整洁,推书机构最好放在台面以下。 (2) 工艺要求的数据 书摞尺寸:a=130~140mm;b=180~220mm。 推书起始位置:X0=200 mm。 推书行程:H=400 mm。 推书次数(主轴转速):n=100.1r/min。 主轴转速不均匀系数:δ≤0.25。 (3) 纵向推书运动要求 整个机器的运动循环以主轴回转一周为一个周期。因此,可以用主轴的转角表示推书机构从动件的运动时间。 推书动作占1/3周期,相当于主轴转120;快速退回动作时间小于1/3周期,相当于主轴转角小于100;停止不动时间大于1/3周期,相当于主轴转角大于140。 纵向推书机构从动件的工艺动作与主轴转角的关系见下表: 主轴转角 纵向推书机构从动件(推头)的工艺动作 0~(80) (80)~120 120~220 220~360 推单摞书 推七摞书(同时完成折后角的动作) 从动件退回 从动件静止不动 (4)其它机构的运动关系见下表所示。 工艺动作 主轴转角 横向送书 折侧边,折两端上下边 折前角、涂浆糊、贴封签、烘干 150→340 180→340 180→340 送纸 裁纸 200→360→70 70→80 (5) 各工作阻力的数据 1) 每摞书的质量为4.6kg; 2) 横向送书机构的阻力可假设为常数,相当于主轴上有阻力矩:Mc4=4000Nm。 3) 送纸、裁纸机构的阻力也认为是常数,相当于主轴上有阻力矩:Mc5=6Nm 。 4) 折后角机构的阻力,相当于四摞书的摩擦阻力。 5 ) 折边、折前角机构的阻力总和,相当于主轴上受到阻力矩,其大小可用机器在纵向推书行程中(即主轴转角0~120范围中)主轴所受纵向推书阻力矩的平均值表示为: 可由下式算出: 式中为推程中各分点上主轴所受的阻力矩:为推程中的分点数。 6) 涂浆糊、贴封签和烘干机构的阻力总和,相当于主轴上受到阻力矩,其大小可用表示为: 三、设计任务 (1) 根据工艺动作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并绘制在图纸上; (2) 进行纵向推书机构、送纸机构及裁纸机构的选型; (3)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和选择; (4) 根据选定的原动机和执行机构的运动参数拟定机械传动方案,分配传动比,并在图纸上画出传动方案图; (5) 对机械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尺寸计算; (6) 在图纸上画出机械运动方案简图; (7) 进行飞轮设计; (8)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横向送书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通过主动件凸轮的转动将速度通过齿条2→齿条2带动齿轮1,2转动,并且由齿轮1,2控制不同的传动比→齿轮1带动齿条1和其上推头横向运动完成横向送书动作。 方案二: 工作原理:轮1为主动件,带动传送带顺时针转动,书本放在传送带上,利用摩擦力将书本送到工作台上。 方案比较: 方案一的机构复杂,采用的构件较多,加工成本高,但精度高,课程设计以简单加工成本低,精度高为优先考虑。然而,凸轮和从动件之间为高副接触,压强较大,易于磨损。 比较方案的机构简单,容易制造,维护方便,成本低廉;过载时,带在轮面上打滑,可以防止损坏其他零件,起安全保护作用;能起缓冲和吸振作用,可使传动平稳,噪声小。但是因为带传动受摩擦力和带的弹性变形的影响,所以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 效率较低。 经过比较,选第一种方案为最佳方案。 纵向送书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凸轮为主动件,凸轮的转动使连杆摆动,从而带动滑块推头做往复运动,从而完成纵向推书动作。 方案二: 方案比较: 方案二的连杆滑块机构也可以实现横向推书的功能,但是通过对比方案一的凸轮齿条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复杂的运动要求比较容易设计各种传动比的要求,而且结构紧凑。连杆滑块机构制造容易,但设计较为困难,连杆机构随着构件和运动副数目的增加,积累误差较大,传动精度不高。 经方案比较:选取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送纸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用皮带轮控制另一个主动轮,按额定的转速转动,通过不完全齿轮控制摩擦轮的运动,当需要送纸的时候使不完全齿轮与完全齿轮相啮合,实线送纸,不需要时使不完全齿轮的圆滑面与齿轮相切,实现传纸的间歇。 方案二: 工作原理:凸轮为原动件,通过凸轮转动而使与滚纸筒相邻的滚子与滚纸筒接触或者相离,当接触时,由于摩擦较大,滚子转动,带动纸张下滑,当相离时,由于无摩擦,纸张停止下滑。 方案比较: 方案一机构简单,空间构件灵活,稳定性好,设计简单,精度有保证。但其不完全齿轮加工复杂,成本高,工作时会产生冲击,载荷不大,对机构整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方案二机构也相对简单,但控制起来精度不高,误差大,工作时会产生冲击,对机构的载荷比较大,对机构整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经过方案比较,拟选取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裁纸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凸轮为原动件,凸轮推动推杆先前运动,上下两边的压块先压紧牛皮纸,刀具再向前将纸裁断。 方案二: 工作原理:通过主轴的运动将速度V传递到凸轮上,使其转动,将力与速度通过连杆传递给剪刀,通过剪刀截断合适尺寸的纸,最后达到裁纸的工作过程。 方案比较: 方案一的机构直观,简单地实现裁纸工作,使用凸轮的推动运动来控制压紧与切纸,裁纸稳定,结构紧凑,所占用的空间小。装配略困难。 方案二的机构复杂,构件多,所积累的误差较大,同样是使用凸轮的运动来控制压紧与切纸,但所占用空间大,装配较困难。 经过方案比较:选择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折边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主要执行机构为凸轮、连杆和摆杆机构,通过凸轮的回转运动,带动连杆摆动,进而实现假肢杆件的间隙闭合开启运动,实现折上下边的功能。 方案二: 方案比较: 方案二也可以实现折上下边,但是该机构只能折一边(上边或下边),因此要实现同时折好两边,需要两个对称的机构,而且曲柄连续回转难以控制好折边时间,因而精确度不如方案一机构高,同时运动幅度也比较大,占空间大。 经比较:选取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折前角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主要执行机构为一个随轴回转的半球形转子,该机构随轴转动,上下边折好后,半球形转子刚好转过来实现折前角的功能。后角利用固定挡板折好。 方案二: 工作原理:主要执行机构为一个随轴转动的矩形框和齿轮机构,该机构为由齿轮带动的,做圆周运动的机构。初始状态下,两滚轮所在平面平行于书运动方向,以便书两边所带的纸能够顺利通过。当侧边与两端上下边折起来之后,齿轮带动其绕竖直轴作半周圆周运动,使竖直滚轮掠过前角边,将其折起。 方案比较: 方案一与方案二工作原理相似,但由于方案一为半球形转子,力度更大,因此精度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 经比较,选取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涂浆糊贴标签烘干机构: 方案一: 工作原理:通过凸轮的转动带动与凸轮连接的轮轴,并使其上面的水平板块做水平往复运动,在推书机构把第二摞书推到涂浆糊处,第一摞书恰好到达贴标签处。直至最后完成烘干。 方案二: 工作原理:凸轮的转动带动滑块的左右移动,从而实现涂浆糊、贴标签、烘干功能。 方案比较: 方案一虽然多了一个摇杆,传动稳定,但机构较多,运动复杂,容易积累误差。而方案二相对来说机构简单明了,搭建也方便。 经比较,选取方案二为最佳方案。 机构总方案汇总 横向送书机构 纵向送书机构 送纸机构 裁纸机构 折边机构 折前脚机构 涂浆糊贴标签烘干机构 机构总运动循环图 电动机到主轴间的减速机构计算 减速机构的示意图如下: 由选定的数据:电动机转速n1=1000r/min,主轴转速n4=10r/min 可通过计算得到各个齿轮的齿数,传动比为10。 计算过程: i14=z2*z3*z4z1*z2’*z3’=100 可取: z1=24 z2=75 z3=60 z4=160 z2’=15 z3’=20 模数m=2 压力角α=20 横向推书机构中凸轮机构的设计:(matlab程序在附录) 由上面要求设定凸轮推程运动角为120。为了防止推书过程中书本出现洒落要求推书过程中加速度从零开始,根据要求凸轮的加速度按正弦规律变化。回程过程中加速度没有要求,我们仍旧按正弦加速度规律设计凸轮。凸轮的行程有齿轮1可知,h=200mm,设计凸轮从动件是直动型的,采用压力角为30,基圆半径110mm。 基圆最小半径表达式:Rmin = 将推程位移曲线中ds/dφ最大斜率带入得: Rmin=83.3mm 选取基圆半径110mm>83.3mm 凸轮从动件位移表达式: S=φ-sin3φ(0<φ<2π/3) S=h-(φ-)+sin3(φ-)(2π/3<φ<4π/3) S=0; (4π/3<φ<2π) 位移曲线 凸轮从动件速度表达式: V=ω-ωcos3φ(0<φ<2π/3) V=-(ω - ωcos3(φ- )(2π/3<φ<4π/3) V=0 (4π/3<φ<2π) 速度曲线 凸轮从动件加速度表达式: a=sin3φ(0<φ<2π/3) a=sin3(φ-) (2π/3<φ<4π/3) a=0 (4π/3<φ<2π) 加速度曲线 凸轮理论轮廓曲线 用解析法对牛头刨床六杆机构运动分析 (C语言版,程序在附录) 牛头刨床机构简图 牛头刨床三维立体图 1.位置分析: 2.速度分析: 将上式对时间求一阶导得: 将上式写成矩阵式得: 3.加速度分析: 将速度分析式对时间再次求一阶导得: 将上式写成矩阵式可得: (L1=0.125m; L3=0.6m; L4=0.15m; L6=0.275m; L6`=0.575m; w1=1rad/s;) 最后利用C语言(高斯消元法)对矩阵式进行求解,可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数据,最后利用matlab将数据连成曲线,最终得出如图所示曲线 (单位皆为国际单位制) 图解法验证: 当原动件角度为0时: 利用CAD标注选项得出位移S=10.11mm10=0.1011m; 与原图相符。 速度验证: 因为 Vb3 = Vb2 + Vb3b2; 大小 ? w1*l1 ? 方向 ⊥BC ⊥AB ∥BC 可求得Vb3=0.052m/s; Vd=Vb3/S3*L3=0.103m/s Ve = Vd + Ved 大小 ? w3*l3 ? 方向 ∥EF ⊥CD ⊥DE 可求得Ve=-0.085m/s 与原图相符。 加速度验证: ab3n + ab3t = ab2 + ab3b2K + ab3b2r 大小 V2b3/S3 ? V2b2/L1 2*w3*Vb3b2 ? 方向 B→C ⊥CD ⊥AB ⊥BC ∥BC 可求得ab3; 在通过影像原理可求得ad的大小和方向。 ae = ad + aedn + aedt 大小 ? √ V2ed /l4 ? 方向 ∥EF √ D→E ⊥DE 可求得 ae =-0.18m/s2; 与原图相符; 当原动件角度为200(360-160)的时: 利用CAD标注选项得出位移S=-41.55mm10=-4.155m; 与原图相符。 速度验证: 因为 Vb3 = Vb2 + Vb3_b2; 大小 ? w1*l1 ? 方向 ⊥BC ⊥AB ∥BC 可求得Vb3; Vd=Vb3/s3*L3; Ve = Vd + Ve_d 大小 ? w3*l3 ? 方向 ∥EF ⊥CD ⊥DE 可求得Ve=-0.13m/s 与原图相符。 加速度验证: ab3n + ab3t = ab2 + ab3b2K + ab3b2r 大小 V2b3/S3 ? V2b2/L1 2*w3*Vb3b2 ? 方向 B→C ⊥CD ⊥AB ⊥BC ∥BC 可求得ab3; 在通过影像原理可求得ad的大小和方向。 ae = ad + aedn + aedt 大小 ? √ V2ed /l4 ? 方向 ∥EF √ D→E ⊥DE 可求得 ae =0.09m/s2; 与原图相符;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除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当我在设计当中遇到问题时,必须要有斟酌的态度才会收到效果。我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有些事情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别人能在诸如学习上取得了不一般的成绩,那绝对不是侥幸或者巧合,那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一句话至今为止我都牢牢的记在心里。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附录: 牛头刨床C语言程序 #include-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原理 课程设计 书本 打包机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669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