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第4节知能优化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2章第4节知能优化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2章第4节知能优化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1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回答1~2题。 1.下列自然灾害,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①洪水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寒潮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③⑤ D.①③ 2.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Ⅲ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洪水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季风气候不稳定,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包括:干旱、暴雨、台风、寒潮、干热风、沙尘暴等,其中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其中广东和海南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 答案:1.A 2.B 2010年热带风暴“康森”于7月12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后加强为台风,横扫菲律宾后,于7月16日登陆海南岛,造成海南2人死亡,57万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据此完成3~5题。 3.台风“康森”最可能生成于下图所示地区中的 ( ) 4.读下图,台风“康森”的移动路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受台风“康森”的影响产生暴雨天气,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洪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影响我国的台风多发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根据其经纬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4题,根据台风“康森”影响地区,可判断其路径为西北路径。第5题,暴雨可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涝为气象灾害,地震为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答案:3.A 4.B 5.B 6.我国的两个寒潮高峰期,发生在( ) A.春初、秋末 B.冬季、春季 C.秋季、冬季 D.秋末、初冬 解析:选A。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5月,每年的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 7.(2011年烟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自2010年10月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7~9成,降水量至少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到了50年一遇,在河南、安徽、山东、湖北、陕西等省小麦受旱面积达1.45亿亩。很多地区人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材料2:下图示意我国干旱受灾严重地区。 (1)图中①、②两地区旱灾发生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这次旱灾可能给我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1)春季 夏季 (2)森林草场火灾;北方沙尘暴天气;粮食减产(或人畜饮水困难)。 一、选择题 读我国大陆雨涝分布图、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回答1~2题。 中国干旱总次数等值线(1951~1990年) 1.下列说法与中国雨涝分布图提供的信息不相符的是( ) A.沿海和平原地区多雨涝 B.雨涝的分布大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C.雨涝与地势高低无关 D.雨涝与离海远近密切相关 解析:选C。读图可知与中国雨涝分布图提供的信息不相符的是雨涝与地势高低无关。 2.由中国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可以得到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我国西北地区无旱灾发生 B.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 C.干旱多发区都分布在水稻种值地区 D.旱灾发生频率高与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无关 解析:选B。读中国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可知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 3.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十年九旱”——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 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 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 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 解析:选B。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干旱类型,其中东北地区具有“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夏旱描述,华北地区则多用“春雨贵如油”来描述春旱,长江中下游以伏旱著称,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形容,在整个半干旱区有“十年九旱”的说法。 中新网2011年1月3日电 今天是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国总体的天气形势呈现出寒潮、暴雪、大雾“三足鼎立”的特点,中央气象台3日6时继续发布寒潮、暴雪橙色警报以及大雾预报。据此回答4~6题。 4.关于此次天气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年有春秋季两个高峰期 ②主要来自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③通过西北路径和北方路径南下 ④在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该天气现象若发生在春秋季,往往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我国很少受或受不到该天气过程影响的地区有 ( ) ①四川盆地 ②滇南谷地 ③海南岛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4题,寒潮通过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东北路径南下。第5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产生的。第6题,寒潮在南下的时候,受到山脉的层层阻挡及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势力逐渐减弱,加上滇南谷地和海南岛的纬度位置低,所以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而四川盆地由于北部山脉阻挡,基本不受寒潮影响。只有塔里木盆地距寒潮的源地较近,易受影响。 答案:4.D 5.A 6.A 7.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据此,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伏旱、暴雪、沙尘暴 D.伏旱、洪涝、冻害 解析:选A。根据导致甲气象灾害的四个成因体现春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故为春旱。丙的成因之一为接近沙源地,因而为沙尘暴。乙受冬季风影响,且是沙尘暴的成因之一,故为寒潮。 中央气象台2011年1月21日发布最新天气预报称: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未来三天,贵州中西部、湖南西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0℃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8~10题。 8.云贵高原在冬季常出现上图所示天气系统,从图中可知( ) A.右图中剖面是东西向 B.昆明冬季多晴朗、温暖天气 C.云贵高原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D.昆明与贵阳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 解析:选B。贵阳位于昆明东北方向,因而右图剖面为东北—西南方向,云贵高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贵阳在准静止锋控制下,冬半年以冷湿天气为主。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冻雨现象的有( ) A.一地 B.二地 C.三地 D.四地 解析:选B。乙、丁两地都在锋面控制之下的冷气团一侧,近地面气温低于0 ℃,最有可能出现冻雨现象。 10.图中出现冻雨现象的区域( )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 B.地下潜水位迅速上升 C.正值夏秋季节 D.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解析:选D。锋面以上为暖气团,以下为冷气团,出现锋面逆温现象。 二、综合题 11.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时段降水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2010年10月1日~12月5日降水距平百分率(单位:%)等值线分布图,图2为2010年12月1日11时我国及西北太平洋海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80%的区域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皖、苏等省。 (2)上题所述省区遭受了比较严重的________灾,试分析这些地区灾害发生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3)图2所示时刻山东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天气将要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 (4)图1中甲地降水距平百分率为________,图2表明当时甲地可能遭受________灾害袭击,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读图可知,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8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山东和河南两省大部分地区、河北省的南部。(2)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80%的区域,降水比常年偏少,应出现旱灾;上述省区处于黄淮海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3)图2中冷锋到达山东西北边境,山东省主要受暖气团控制,随后几天将经历大风、降温天气。(4)由图1可知,甲地处于降水距平百分率200%的等值线上,降水量为常年的2倍,图2显示甲地被锋面气旋西南部的冷锋控制,此地12月初以降雪为主,易形成冰雪灾害。 答案:(1)鲁 豫 (2)旱 上述省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3)晴朗干燥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经历大风寒潮天气 (4)200% 冰雪 甲地降水距平百分率高,加上气温较低,受锋面气旋(或冷锋)控制,降雪较多 12.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 (3)台风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说明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以统计图考查台风的特征及危害,台风形成于西北太平洋后向西北移动,多在广东、福建登陆,其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并且从图中知其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其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导致。台风带来降水可缓解旱情,同时可缓解高温酷暑。 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3)不是。 台风带来丰沛降水,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 13.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下面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课题研究思路: →→→→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 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1:某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 材料2:华北地区某地多年气候资料统计表。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8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2 -0.7 6.4 13.7 21.2 26.2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mm) 3.3 7.3 9.1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结论:(1)说明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所起的作用。 (3)指出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季节并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沙尘暴的发生条件: ①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②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③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答案:(1)①干旱、半干旱(缺水);②沙漠(荒漠、黄土)广布;③植被稀疏。 (2)冷锋锋面附近气温、气压差大,风力强劲;吹扬沙尘并使之随锋面移动。 (3)春季。 原因:①多大风天气;②气温回升快;③降水稀少。 111-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第2章第4节知能优化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5 知能 优化 训练 新人 选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889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