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4.doc
《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4.doc(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广东深圳一调)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和概念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题干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答案 B 2.(2013河北沧州模拟)《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护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 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 C 3.(2013广东广州一模)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推远首领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实行的。礼乐制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3江苏六校联考)“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一切的团体和个人都消融在家国之中。除了家就是国,其他的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被家或国解释和取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早期宗法家族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 A.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血缘关系 B.呈现出家国同一、家国一体的特色 C.呈现出君权、父权至上的特点 D.呈现出明显的门第等级特色 解析 根据材料“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可知题干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由此选择B项。 答案 B 5.(2013广东汕头二模)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 )。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 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解析 B项不符合题干内容;C项说法错误,“仁政”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用;秦朝正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错误。 答案 A 6.(2013山东潍坊一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 )。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不符合题干内容,而且从“初创中国统一”“为当时事势所需”等可知②③④正确,应选B项。 答案 B 7.(2013广东江门一模)“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由下而上推举官吏。我国古代比较符合上述选拔官吏的方法和结果的是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信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由下而上推举官吏”可知与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方式一致,故选B项。 答案 B 8.(2013山东济宁一模)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 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的部门,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唐朝前半期,由于缺乏该部门,节度使们有了太多的自由,最终酿成大祸。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 兵部只处理军队的日常事务,如军队费用的调拨,人员的安置,兵员的征召等。枢密院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都是其职责,同时也领导兵部的工作。根据材料中“军事组织”“控制将军们”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内阁和军机处是明清时期的,C、D两项错误。 答案 B 9.(2013深圳一调)“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看,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这是宋代三司的职能。宋代,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军队,三司掌财政。 答案 C 10.(2013广东梅州模拟)《元史释老传》记载:“及得西域(西藏),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表明元代 ( )。 A.相权被分割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关键信息“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可知,元朝对西藏的管理与其他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所差异,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3福建漳州调研)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 (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2.(2013广东广州二模)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 )。 A.军机处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与材料信息提取能力。根据“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可知反映的军机大臣的构成,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2012年以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材料三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8分)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6分) 解析 以本题时政热点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涉及历史上秦朝、汉朝、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第(1)问,从“民族大家庭”角度分析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汉对中国“大一统”发展的贡献。第(2)问,要立足于元代中央、地方及边疆地区行政制度综合分析。第(3)问,从国家统一角度分析《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然后从制度、历史、现实等方面分析台湾问题的解决。 答案 (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 (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对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 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14.(2013广东深圳模拟)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专制王权是在市民——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而确立起来的,为了取得市民——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加强自己的实力,一般都采取……扶植资产阶级的势力,打击或削弱封建地主贵族的措施。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4分) (2)试以英国为例,说说15、16世纪封建专制王权采取的哪些政策起到了扶植资产阶级的作用?在英国国家的政治走向上产生了什么结果?(4分)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8分) (4)当这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表现。(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的理解能力。第(1)问,“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可以从这方面去进行中西政治状况的对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专制王权扶植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地主贵族的措施和结果。第(3)问,明代采取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4)问,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对中国形成强烈冲击。其表现利用基础知识回答。 答案 (1)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2)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和组建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圈地运动;宗教改革。 结果:17世纪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3)经济上,继续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八股取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 结果: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思想文化被压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权力多元化(或民主政治)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 (4)1840年英国为打开市场和获得原料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从经济上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政治上中国主权受侵犯;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高考 历史 增值 增分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936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