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测试 中图版必修.doc
《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测试 中图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测试 中图版必修.doc(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消耗尽,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费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读上面材料,回答1~3题: 1.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A.极易被破坏 B.利用潜力大 C.数量是有限的 D.再生能力差 2.“生态脚印”说明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牺牲环境为代价 B.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 D.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3.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发展速度快 B.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太小 C.资源消费量大 D.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4.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惟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B.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禁止排放各种废弃物 D.加大开采自然资源的力度 5.图2-1中资源最先被开发的地区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下列开发利用和消费能源的措施,最合适的一项是 ①西南、中南地区大量开发利用煤炭和石油 ②西北地区新建电站和水电站 ③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城市居民生活燃料改用天然气 ④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⑤综合开发水能,华东、华南用核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2001年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为解决天津用水紧张的状况,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即从位于山东东阿县的位山闸引黄河水进入天津市,全长440千米。引黄济津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污染。因为相关地区河道污染严重,调水被迫多次改线。这次调水仅因为污水问题,就要损失用水4000多万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每天污水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全国约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据此回答7~10题。 7.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是 ①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工农业发展快,人口增加较快,污染、浪费严重 ③地形复杂,地势北高南低,不利于水资源的贮存 ④气候长期干旱,降水稀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此次调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要想彻底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有效的措施是 ①引长江的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的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开挖入海新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图2-2,据此回答11~13题。 11.箭头所代表的转移物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A.石油 B.粮食 C.危险性废物 D.飞机配件 12.上该转移物的最主要来源是 A.农业 B.化学工业 C.采掘工业 D.冶金工业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物质的越境转移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 B.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禁止由发达国家进口该物品 C.目前我国还没有该物品出现 D.图示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双获益 图2-3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15.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间 D.扬尘 16.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7.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是 A.保护林区生态平衡,需要经常清除林区内的枯枝烂叶 B.林区的降水多被树冠截留,因而林区内地面很干燥 C.森林利用与保护是辩证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D.我国在风沙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营建经济林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荷兰围海造陆,全国1/5的土地是从海洋中得来的 B.排干三江平原的大面积沼泽,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C.我国在西北地区建水电站 D.加拿大大规模开垦五大湖以北的草原,生产小麦,增加出口 19.关于二氧化碳长期过度排放造成严重后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温带一些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 B.南极洲平均海拔将增加 C.加拿大农牧业区将扩大 D.上海、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将面临一些灾难 20.有关可持续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制定依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没有人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代际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B.因为地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限制自身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因为地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很多环境问题表现为全球性。因此解决、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也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决策和行动 D.三项原则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 图2-4显示了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21~23题。 2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的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2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的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下表是我国某地1960~1975年有关数据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24~25题。 项目 1966年 1975年 耕地面积(万亩) 60 65 森林草地面积(%) 18 10 气温年较差(℃) 32 35 年降水量(mm) 450 380 水土流失范围 小 大 粮食平均亩产(Kg) 160 145 人口(万) 30 34 24.从表中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 B.年降水量减少,导致酸雨减少 C.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扩大 D.土壤污染严重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25.今后该地农业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 A.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C.建立化工厂,发展乡镇企业 D.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特大城市2002年7月8、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 日期 天气状况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7月8日 晴 158 NOX Ⅲ 轻度 污染 7月9日 晴 178 NOX Ⅲ 轻度 污染 材料二 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2年7月8、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2-5。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该城市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上空出现_______现象,有利大气扩散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空气中的NOx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易产生_______污染,其污染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浓度增加。 (4)我国实施空气质量日报有何意义? (5)现阶段,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生存空间、对此,我国政府应采取什么对策? 27.“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 (1)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耕地不断减少,如2003年耕地净减少253.74万公顷。用地理知识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 (2)读图2-6,分析1995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 28.读下列资料和示意图2-7。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巴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这些宝贵资源正在遭到毁灭性破坏,每天至少有100万棵树被毁。现在,巴西森林覆盖率已从400年前的80%减少到60%,许多地区的原始林已踪迹全无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 (1)根据资料和示意图,图A、B的内容应为:A_________,B_________。 (2)按“目前状况”图示,分析巴西大量砍 伐森林的这种做法,反映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目前状况”要实现“发展方向”,人类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为达到“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制定了《___________》白皮书。并在保护森林、绿化祖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而产生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01亿吨。全世界每年在运输过程中遗撒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数百万吨,还有很多的各种垃圾。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约有230亿吨,较20世纪初期增加了25%;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CO2和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在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 (1)分析说明图中下列字母反映的环境问题: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世界和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除了_____________等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和我国均有大面积地区形成酸雨,其主要原因有 A.工业排放废气 B.汽车排放尾气 C.建筑工地扬尘 D.家庭炉灶排放的气体 (5)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未来人口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是:2010年全国大陆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基本上完成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转变。 材料二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 劣的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要初见成效。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政府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上正在积极实施什么战略?这一战略有哪些基本要求? (2)当前,我国面临着哪些严峻的人口形势、资源形势、环境形势? (3)面对这些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继续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C 7.A 8.B 9.D 10.A 11.C 12.B 13.B 14.A 15.B 16.D 17.C 18.A 19.B 20.B 21.B 22.D 23.A 24.C 25.D 26.(1)汽车尾气 (2)逆温 减弱 (3)光化学烟雾 臭氧 (4)①宣传环境安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②实施舆论监督,及时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5)①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意识,走科技兴国之路 ③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27.(1)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社会经济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2)人均纯收入增加。人均纯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28.(1)环境保护 经济优生 (2)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 (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规划建设了七项重点造林工程 ③制定采伐与抚育更新的措施 ④规定了义务植树日 29.(1)A:荒漠化 B:酸雨 C:森林遭到破坏 (2)气候异常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和草场退化 (3)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立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 (4)ABD (5)热带雨林 CO2增加,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危及临海地区 30.(1)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损害下代人的利益,而且还要求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2)①人口: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素质偏低 ②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不高 ③环境:土地生态恶化,水资源的污染,大气污染加剧,森林草场的减少。 (3)一方面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广优生优育,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充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依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测试 中图版必修 第二 区域 可持续发展 测试 图版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9527727.html